孔子曾高度评价姜子牙:太公是真正造福天下的人。作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型人才实盘配资最优秀的公司,姜子牙集军事才能、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于一身,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周王室推翻商朝暴政,建立周朝基业。他被后世儒、道、法、兵等各家学派奉为开山鼻祖,享有百家宗师的崇高地位。 在民间传说中,姜子牙逐渐被神化。百姓相信他法力无边,能保佑平安,特别是在明代小说《封神演义》流传后,姜太公在此,诸神退位的说法更是深入人心。姜子牙本名姜尚,约公元前1156年出生,其先祖伯夷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,受封于吕地,故又称吕尚。
姜子牙出身显赫却家道中落,年轻时为了谋生,当过屠夫、开过酒馆、做过米商,但经营都不太顺利。怀着治国安邦的抱负,三十岁左右他前往昆明山求学问道。在渭水边垂钓时,七十二岁高龄的他终于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(周文王),两人一见如故,同乘一驾畅谈国事,被拜为太师。从此,这位大器晚成的智者终于得以施展抱负。 当时商纣王暴虐无道,民怨沸腾。姜子牙辅佐姬昌推行仁政:对外联合诸侯向纣王进贡以麻痹对方,对内发展生产、训练军队,使周国实力大增,形成天下三分,其二归周的局面。姬昌去世后,其子姬发(周武王)继位,尊姜子牙为师尚父。此时纣王更加荒淫残暴,杀害忠臣比干,囚禁叔父箕子。 公元前1046年,姜子牙协助周武王联合诸侯讨伐商纣。在牧野之战中,商军大败,纣王自焚,商朝灭亡。周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,姜子牙因功受封于齐地营丘(今山东临淄)。在赴任途中,他击退了前来抢占地盘的莱国军队,成功建立齐国。姜子牙以法治国,使齐国迅速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。之后他仍留在都城辅佐周王,将齐国交由三子丘穆公治理。 姜子牙先后辅佐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成王、周康王四代君主,为周朝政稳定作出巨大贡献。公元前1017年,139岁高龄的姜子牙在镐京逝世。其长子姜伋继承父志,继续辅佐周康王,统领精锐部队保卫都城。 姜子牙的个人经历充满传奇色彩。三十岁离家求学,七十二岁才出山辅佐周王。早年生活清贫,曾与一位马姓寡妇有过短暂婚姻,后因贫困被抛弃。直到遇到贤惠的申姜,才组建幸福家庭,育有十三子一女。其女嫁给周武王成为王后,因此姜子牙还是周王室的外戚。 令人称奇的是,姜子牙不仅自己长寿(139岁),其子女也多长寿:长子121岁,次子108岁。但蹊跷的是,其余十一子都在公元前932年同时去世,正值周穆王在位时期,这一集体死亡事件引发后人诸多猜测。历史上虽无明确记载,但联想到汉武帝时期卫氏外戚的遭遇,不免让人怀疑其中或有政治因素。 发布于:天津市鸿岳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